考研信息网【官方站】—国内主流考研网站,考研信息第一平台!

考研信息网【官方站】

考研经验: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硕士初复试经验分享

摘要:中国考研信息网提示:对于报考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同学来说,艺术综合是一门需要大量精力和时间复习的科目,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呢?

对于报考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同学来说,艺术综合是一门需要大量精力和时间复习的科目,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呢?
 
  介绍篇:
 
  我的艺术基础考了103分,艺术综合考了144分。艺术基础我是按广电艺的广播电视基础复习的,实际上没怎么复习,因为时间太紧张,并且它倾向于电视方面的知识,我对这个不感兴趣,所以就把大部分专业课复习时间让给了艺术综合(同上,我是按广电艺的综合考试【艺术学】复习的),这个是倾向于艺术的,我比较感兴趣,复习的时候也相对比较愉悦(只能说相对)。
 
  看到艺术基础的试卷时,我感觉这个很大程度上靠长期积累。我的分数不算高,也不算很低,因为今年艺术基础有点压分,但我是在半裸考的情况下考这么多的,这要归功于我本科期间看的广院老师电视方面的著作和《现代传播》、《当代电视》等杂志,都是当闲书看的,也没想到考研会用上,当时看这些就是觉得应该看看,好歹学传媒的么。所以建议大家多看看这些书籍杂志,很有用,无形中就增加了你的专业素养。
 
  至于艺术综合,我觉得我考144也不是20多天复习的功劳吧,我没那么神,如果我考的是广告或者传播,肯定考不了这么多,而如果我考的是金融或者会计,我可以肯定复习20多个月我也考不上,因为我完全没有数学修养。只能说广电艺和艺术硕士跟文学的联系比较紧密,综合考试【艺术学】的前身就是综合考试【文学】,一脉相承的。我从小就很爱看书,虽然谈不上有多深厚的文学素养,应付考试是够了。所以我觉得学中文的同学考这个会有一定优势,在大家基础知识都差不多的情况下,你答题时的语言有文采一些、构思精巧一些,分数肯定就上去了。我一直很羡慕学中文的同学,我不觉得中文没用,可能学四年中文出来没什么立马就能用的技术,但底蕴到底深些。我觉得对文科生来说,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看过多少书。
 
  同学得知我被拟录取时说:“你看你每次都那么幸运,考研吧,复习20多天就考上了。”我说:“我不是用那20多天去答题的,我是用我过去的20多年。”说这个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世上没有捷径可走,我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考这些分,不是我天资聪颖,也不是我人品爆发行了大运,而是这次考研涉及到的知识恰好跟我的知识储备比较契合。所以大家不要因为我这个例子就觉得考艺硕很容易,不需要踏实复习,虽然考广院是需要一些运气,但更重要的是你的实力,按部就班地潜心复习,才是考研王道。 还有就是我复习的时间虽短,效率还是比较高的,我是那种不做就算了,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人,不开始复习就成天不看书,开始复习就会全力以赴,非常激情和忘我,不然也不会出现因为复习专业课太投入而忘记六级考试的囧事了,所以如果你复习时间有限的话,一定要注意效率!注意力集中的话,复习一个小时能比普通注意力复习两三个小时还有效。
 
下面说下我复习那几本参考书的方法,复习时艺术综合和艺术基础这两门专业课不用分家,一块复习就成。我主要重点说下艺术综合吧,因为艺术基础我实在没怎么复习,对这个也不感兴趣,就不说那么多误人子弟了。
 
    二、复习篇
 
  1,《艺术学概论》
 
  我最先看的是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这本书写得很不错,深入浅出,系统全面,我最喜欢看中篇的艺术作品赏析。我先把这本书当小说看了两遍,得到了大致的感性印象和粗浅的框架概念,然后边看边做第一轮笔记,方法是把书中琐碎的知识点记在本子上,譬如“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唐朝画家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召唤结构的含义”之类,只要是我认为可能会考到或者我觉得答论述题时可能用到的知识点,都被我用自己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记下来了,比如图形、谐音、联想、顺口溜等,自创的记忆轨迹会比较有趣味,印象也比较深刻,记的时候多花点心思是很划算的,这样的记忆与死记硬背相比较为牢固和持久。
 
  第一轮笔记做完,对书中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掌握,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心里建立起与本书对应的知识体系。于是我开始做第二轮笔记,方法是将每个章节中所有能归纳成123的知识点总结起来,这部分跟第一轮中的琐碎知识点有一些重合,做笔记时可视第一轮记忆情况来决定重合的地方要不要再写一遍,我做的时候是记得牢的琐碎知识点就简略地记下,记得不牢或之前遗漏的知识点就重新认真记忆。顺口溜的方法在记忆123这种条条框框的知识点时比较有用,尤其是那种不仅有123还有456甚至更多的知识点,机械记忆效果往往不佳,如果把这些条条框框编成有趣的顺口溜,就好记多了,我高中学历史时编的顺口溜有的现在还记得,因为我们的大脑总是对有趣味性的东西比较偏爱。
 
  不过这个“趣味性”也是相对的(你不能奢望它能像台词一样有意思)和因人而异的(我编的那些顺口溜各位读起来肯定觉得牵强附会莫名其妙)。跟第一轮一样,编顺口溜的时候多花点心思,不要一味死记硬背,就像追MM时不能太闷太老实,给点情趣,MM高兴了你才能达到目的。有时候也不一定非要编成顺口溜,在每一条中选一个字组成一句话,这样记忆也会比较轻松,比如第一句有个“广”,第二句有个“院”,第三句有个“你”,第四句有个“牛”,第五句有个“逼”,那么你就可以组成一句话,“广院你牛逼”,这样你能忘得了么? 第二轮笔记做完,你不仅对书中遍布的琐碎知识点有了一定的掌握,也建立起了相应的知识框架,这个框架是很重要的,答题的时候你就知道了,心中有个清晰的框架,答题时你就能迅速做出反应,几秒钟内脑海中浮现中符合题意的所有条条框框和知识点,从中选择最闪亮最有才最富创意的部分——这很重要,实战过的同学都知道,广院的考题看起来不多,答起来可就费时间了,尤其是论述题,完全是让写论文,不仅要写出题干的出处、概念、原理、含义等,还要举例、解析、归纳、总结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深感时间不够用(如果感觉时间很够用那你很难考上,因为脑子里的知识越多你就越感觉可写的东西太多),我记得艺术基础和艺术综合这两门专业课都有12页的答题纸,我都写得挺满的,3个小时的考试过程几乎一直在奋笔疾书,一天下来手都酸了,再加上由于精神高度集中,答题过程中一直保持一个姿势,就是歪着脑袋,脖子也酸了。 总之学习一门课或者一本书的时候,知识框架的建构非常重要,完整的知识框架+丰富的琐碎知识=真正的理解和记忆。 然后是第三轮笔记。由于做前两轮笔记的时候我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理解和记忆上面,对笔记的字体和格局没怎么注意,所以前两轮笔记都比较惨不忍睹,我觉得除了我没人能看懂,估计隔一段时间连我也看不懂了,于是我开始做第三轮笔记,就是把前两轮笔记结合起来,再添加一些之前自己认为比较次要的部分(事实证明这些次要部分也很重要,考试时就用到了,所以整本专业参考书每一页都是重点,如果你想得高分的话),以及从杂志和网络上搜罗来的知识点。因为前期已经进行了一定的理解和记忆,这回做得就整洁多了,也快了很多,做的过程等于对知识点又梳理了一遍,对框架和体系又巩固了一遍。
 
  做过三轮笔记,整本书就掌握得差不多了,之后就是反复看笔记,加深记忆。但这并不等于说把书放一边不管了,还是要结合着来,只有等你闭着眼睛都能想出整本书的框架,看到一个名词就能想起它的含义,才可以以看笔记为主。
 
  《艺术学概论》是非常基础也非常重要的一本参考书,虽然它被列为艺术综合的参考书,但艺术基础的考题也跟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本书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算是大厦之基。好在这本书不那么枯燥,尤其中篇的精品赏析可读性很强,文字优美,点评精炼,我看了许多遍,考艺术综合的时候还用到了其中一些语句。
 
  2,《艺术概论》
 
  这本书比较悲催,看的时候脑海中总是隐约闪过红宝书的销魂倩影,太重的意识形态性大大消减了它的可读性——或者,从作者王宏建先生的行文风格来看,他本来也就没打算把此书写成人见人爱的具有阅读趣味的书。
 
  复习此书大可不必像复习《艺术学概论》那样,犄角旮旯都记下(估计记忆起来很痛苦)。如果说《艺术学概论》的复习是条状+点状+块状,那么《艺术概论》基本上是以块状记忆为主,就是把一些大的知识点记下来,比如“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自律与他律”等等,把这些知识点当成论述题来记忆,每一个知识点你既要知道它的含义或原理,又要能够分析和举例。 艺术硕士的参考书目上没有《艺术概论》,但我强烈建议考艺硕的同学们好好看这本书。今年艺术综合就考到了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这个知识点在《艺术学概论》中找不到详尽而明确的阐释,在《艺术概论》上却有。我在研究广电艺历年真题时就发现了这个规律:许多论述题都脱胎于《艺术概论》。所以这本书虽然不用详尽记忆,却需要对其中可能出论述题的知识点有很好的把握,我复习时从“王宏建艺术概论100题”中整理出若干道我认为最有可能考的题目。
 
  “王宏建艺术概论100题”是我在网上下的,具体在哪里下的我也忘了,我会把我所有的电子资料上传到论坛上,大家可以有选择地看一下,不要轻视,也不要太重视,有些资料意义不大,这需要你有辨别的能力,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你自己做过几遍笔记就知道了。说到底自己做笔记是王道,你自己整理出来的东西你才能真正掌握,而且在整理的过程中你就得到了辨别资料价值的能力,考研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资料,哪些有用哪些没用,自己要懂得分辨,不然浪费时间又无实效。市面上流传着各种笔记,比如kathy,我觉得价值不大,考研的孩子不要盲目迷信什么牛人笔记或者辅导班笔记,水分太大,有时候看这些笔记反而会影响你自己思路和框架的建立。还是那句话,自己做笔记是王道。
 
  考研初期都有一种心理,就是恨不得把所有资料和笔记都搜罗到,其实这是不必要的,该用到的资料你在备考时自自然然就会遇到,前期你要做的工作就是踏踏实实看书做笔记,没捷径可走的,即使面前出现一条捷径,最后你也会发现那是无用功。书山有路勤为径么,自己功夫下到了就行,别老想着这个笔记好那个资料棒的,再好再棒也比不上你自己在本子上的潦草涂画。
 
  3,《文学理论教程》
 
  这是广电艺的指定参考书,艺术硕士没有这本,但我觉得复习一下还是受益匪浅的。我复习的时候也没有囿于这本书,还看了一些其他关于文学方面的专著和杂志,虽然很多时候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翻看,对于答题也还是有用的。即使卷面上没有出现与这些书直接相关的题目,你心里有了这些知识做积淀,答题时就会比较流畅和丰满,广院的题目都不难,但为什么得高分很难呢,其实上面也提到了,就是个底蕴的问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么,如果你平时很喜欢看书写作,复习时会轻松一些,考试时也会得力一些。 艺术综合的第一个名词解释“净化”,就是文学理论里的内容。第三个论述题“什么是典型人物?请举两个叙事性作品里的著名人物说明典型性。”这更是赤裸裸的文学考题了,光复习艺术概论那点东西是答不好这道题的。关于“典型人物”,《艺术学概论》、《艺术概论》和《文学理论教程》里或多或少都有提及,我答的时候把这些内容糅合到一些了,这样全面一些,虽然第一问占不了太多分,答得完满些总没错的。第二问的举例我分别举的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的阿Q和电影《乱世佳人》里的Scarlett,分析阿Q时运用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分析Scarlett时运用的是“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Scarlett是圆形人物,有很多缺点,却叫人恨不起来,甚至还会喜欢上她,因为她是那样立体、鲜明、丰满和独特。具体回答时分了好几个层次,尽量显得逻辑清楚系统全面,每个部分都起了一个别致的小标题,老师改卷子很无聊的,给他点趣味性比较讨好。
 
  两个例子我一个选择小说一个选择电影是经过思考的,这毕竟是考艺术综合,不是考文学,你看题干是让举两个“叙事性作品”,他没说举 两个“文学作品”,虽然具体分析时电影和小说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说法不同,电影《乱世佳人》与小说《飘》么,就这么点区别),我觉得还是说电影好些,两个例子都举小说有些单调。不过结尾我也提到了小说《飘》,说这是电影的基础云云。 总之平时没事多看点书吧,说读书没用的都是没看过几本书的人。不管学什么专业,多看点书都有好处,就算考试用不上也会让你心灵充实点不是么。
 
  4,《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
 
  这本书重点要记中国当代广播电视的发展脉络以及一些重要的广播电视作品,还有一些技术性问题,具体我也记不太清了,这本书没怎么看(我是因为时间紧,这本书还是很重要的)。现在整本书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关于符号学的部分,什么隐喻转喻的,真正理解起来稍微有点难度,我当时看这部分的时候很感兴趣,还上网查了很多相关知识。不过这部分历年真题都很少涉及,要是跟我一样时间紧的话这部分基本可以略过。
 
  复习的时候我最头疼的就是这本书了,对这方面实在不感兴趣,除了符号学的部分,我现在就记得那什么一口菜饼子。不过我觉得只要学过就多少有点用,虽然细节部分忘了,心里还是有个脉络和轮廓在的,就像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脑中不留下书的细节但我已背过。自学一门知识或学科最普通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背相关专著,千万不要觉得背书很傻,背得多了你就聪明了,就算我们今天背了考完就忘。
 
  前几天在论坛认识的一个小师妹问我这本书怎么复习,第二章需不需要细看。我说第二章讲什么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了,这本书的重点是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作品,其他的,比如上面提到的符号学,还有对一些栏目和主持人的评价,看看就好,因为它们都比较陈旧了,而考试是紧跟潮流的。
 
  5,《电视艺术哲学》
 
  这本书也属于广电艺的参考书,现在已经绝版了,我在南图买的影印版。这本书还是有一定可读性的。如果你是考广电艺,看这本书是分内事,如果你是考艺硕,看这本书有利积累,专业素养不是凭空来的,也不是神乎其神就有的,而是多看这种书得来的,当然实践是另外一回事。光看指定的参考书目怎么能应付广院的题目呢?今年艺术基础有道题问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哪家公司制作的,我当时看到这道题就傻眼了,暗骂这试题怎一个贱字了得。
 
  其他几本参考书就不多说了,复习方法跟上面几本大同小异,要诀就三个字:做笔记。
 
  至于答题技巧,我上面都有提及,选择填空不用说了,名词解释尽量做到精炼准确,论述题尽量做到逻辑清楚,条理分明,论述详实,举例独特,行文流畅,语言优美,自成体系。小技巧:善于利用小标题,好的小标题能起到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的效果,老师判卷是个很迅速的过程,仔细看每位同学的每道题不太可能,有时候就是个大概的印象,而小标题很能帮助你塑造一个好的印象。起个精炼别致有文采的小标题绝对能增加你的得分。
 
  三、复试篇
 
  初试完,真正的心理战+持久战开始了,每天都在煎熬中度过,等初试成绩,等复试线,等复试时间,等复试成绩,等拟录取结果„„整个过程从1月11号持续到4月28号,将近4个月,我感觉等待的时间比准备初试的时间还痛苦,准备初试也就用了20多天,3个星期还是比较好熬的,4个月就难熬多了,而且复试时更紧张,谁都不想功亏一篑,那种离梦想已经很近了,却被无情打碎的感觉,想想都恐怖。 我们方向的复试流程是这样的:4月15、16号体检+报到,17号上午专业课笔试,18号上午英语口试,21号上午专业课面试。 下面介绍下这几项内容以及我复试过程中得到的体会和经验,我会讲得很详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 体检+报到
 
  体检头天晚上不要饮酒也不要吃油腻食物,抽血前不要吃东西。最好早点去,不然要排很长时间队,浪费时间。体检7点半开始,我们7点去的,8点抽完血去吃饭,回来一看校医院人满为患,剩下的几个项目排了好久队才做完。所以建议大家自带食物,早点去,抽完血咬几口干粮果腹,继续做别的项目,这样可能艰苦些(比起复习的艰苦小意思啦),但最省事儿。还有,别忘了带钱,体检50。 体检完去研招办报到,需要拿什么资料学校研招网上都会说,验完资料你会拿到一个复试考核表,这个表专业课面试时会用到。报到交100。 具体操作过程学校研招网上都有,大家到时候好好看看,别遗漏了什么。
 
  (二) 专业课笔试
 
  我考的是05艺术管理方向,其实我一开始很讨厌什么经济啊管理啊之类的,选择这个方向完全是阴错阳差(具体怎么回事就不多说了,总之什么悲催搞笑的事都会发生在我身上)。但看完参考书后,发现自己对这些还挺有兴趣,所以多看书真的有很多好处的,不经意间会为你打开很多窗。参考书一共有5本:《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电视剧项目管理:从项目策 划到市场营销》、《艺术管理学概论》、《电视节目策划学》。
 
  复试时我没有初试时那股劲儿了,这个时候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懈怠。我3月中旬买的书,复试前一周才开始看,此前都是草草浏览一会儿就扔了。复试前一周我开始紧张了,问几个同学,都说早就开始看了,还鄙视我说:“你咋还没看呢,看来你是想以初试第一和复试倒数第一挥别广院啊哈哈。”(这帮人渣!O(∩_∩)O哈哈~)我总是这样,平时吊儿郎当的,事到临头了开始着急,这是个坏毛病,我以后会改的(其实十几年前我就在说我会改的)。
 
  复试参考书不需要像初试参考书那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抠,掌握住框架和重要知识点就行了,我的方法是将书中所有能归纳成123的知识点总结出来,把采用黑体字粗体字等特殊字体的句子记住,再把目录背一下,基本就差不多了。此外再看点热点文章和重要论文,不过艺术管理跟新闻传播什么的不一样,热点不明显,我就从知网上搜标题含有“艺术管理”“创意经济”等字样的论文,粗略浏览了下,时间不允许细看。
 
  复试前好多前辈都告诉我参考书不太重要,笔试很少涉及里面的内容,有个师姐说:“广院出题风格比较飘逸,尤其是复试,你不用太担心,平时的积累足以应付了。”事实上今年艺术管理的专业课笔试题目一点也不飘逸,很贴近指定参考书,我想可能是因为第一年招生,再加上这个方向没什么明显热点,所以老师们就从参考书里找出题灵感了。 笔试总共有三道题:
 
  一, 艺术管理有哪几种基本模式?重点阐释其中一种模式。
 
  二, 论述版权是创意经济的核心。
 
  三, 电视谈话节目有哪些基本类型?策划一期谈话节目。
 
  第一题和第三题的第一问都可以从书上找到标准答案,它们的第二问需要自己发散。我回答第一题第二问时用到了一本讲美国文化的书上的内容,即迪斯尼的企业文化,我本身对这方面很感兴趣,答起来就比较顺,所以有意报考艺术管理方向的同学平时多看点有关文化啊经济啊管理啊方面的书,应该是有用的。
 
  第二题需要自己归纳总结,考察的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的内容,我很喜欢这本书,里面有很多真知灼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吧,虽然没刻意记忆但看的时候里面很多话我都记住了,答得时候也比较顺。
 
  第三题我答得比较悲剧,这是《电视节目策划学》上的内容,这本书我实在看不进去,前面说了我对电视不感兴趣。笔试当天包里还装着这本书,就是想着吃完早饭瞅两眼,结果也没瞅进去。这里可以反映一个现象,就是一般考试当天还死命翻书的,都是准备不够充分的,准备充分的话不指望那一小会儿了。我就是因为考前没怎么看这本书,才把它装包里的。
 
  没好好看的结果必然是答得不够准确和全面,我的笔试考了90分,扣掉的10分基本应该来自第三题。 所以千万不要轻视笔试啊,我的专业课面试和英语口试都不理想,全靠笔试救场了,怎么着笔试也占复试的40%呢,挺重要的。好好看参考书,多看点相关论文,基础的东西记牢,能拓展多少就拓展多少,这样考八九十分不在话下。
 
  (三) 英语口试
 
  英语口试是整个考研中我表现得最糟糕的一个环节,我只得了55分,原因是我不知道一个词组的意思,老师龙颜大怒,当场表示对我的鄙视,这不怪她,咱口语确实不好,认了。
 
  英语口试基本上靠长期积累和运气,如果你从小口语就很好,那就不用担心,如果你跟我一样接受的是哑巴英语教育,就拼人品了„„你信不,你进不同的考场,被不同的老师面,抽到不同的题,最后的分数相差二三十分都有可能。我的口语虽然不好,但也就是正常水平,没到惨绝人寰的地步,如果发挥得好,考六七十应该没问题的。
 
  对了说下口试内容,广院口试没有自我介绍,要是不放心,备一份也成,我准备了,没用上。进考场后有两个老师坐在你面前,先抽题,然后听一段听力,老师就听力问你几个问题,之后再问你另外两个与听力无关的问题(这两个题就是你自己抽的,抽的时候念咒啊,很有可能这个题你完全不会,那个题你对答如流,结果可能就是60分和80分的差别)。
 
  (四) 专业课面试
 
  我的专业课面试分数不高,只有76分,是我目前所知的我们这个方向最低的,而我的初试分数好像是专业第一吧(不是很确定啊,我只是没听说比我分数高的,现在没有权威统计数据佐证)。所以初试分数跟面试分数关系不大,老师主要还是看你的综合素质和你与方向的相配程度。
 
  估计我属于那种老师觉得跟方向不相配的,因为在被问及将来志向时,我说我觉得现在中国很需要研究艺术管理和创意经济方面的人才,我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也比较适合做这方面的研究,如果有幸考上,我会努力为这方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自己的贡献。有个老师笑道:“呦,你还想当老师啊?还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他说完这话,好几个老师都跟着他笑了,我当时很明显感到那不是支持和鼓励的笑,有点不屑的意思,可能他们觉得我想做科研做学术的理想不切实际吧。
 
  所以即使你有志做研究,面试的时候还是稍微偏向于表现自己“应用”的一面吧。往届生尽量突出自己的工作经历,应届生就强调下自己的实习经历,就算没有也尽量扯上一点儿,不要过分实诚,我就是太坦白了,其实我也知道艺硕偏向应用,但我就是很想做研究呀,什么都照实说,结果面试成绩不理想。这个跟找工作差不多,找工作时写简历啊面试啊什么的,都会有适当夸大和美化,把握好分寸和可信度就行了,努力展现你跟这份工作匹配的一面。
 
  不过话说回来,我不觉得专硕就不能做研究呀,艺术管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跟历史学啊人类学啊汉语言文学啊性质不同,做这方面的研究本身就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个专硕出身的人,出去工作几年,再回来念博士做研究,我觉得很合适呀,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这不是很好吗?
 
  复试被刷一般都是面试环节出了问题,老师要是不想要你,直接给你二三十分,初试再高也回天无力。实力当然很重要,运气也是一个方面,跟口试一样,被不同的老师面,结果可能相差很大。复试被刷的同学,他们的实力能比被录取的同学差多少呢?也许更强呢,只是不合老师的胃口罢了,老师喜欢玉米,你是地瓜,地瓜虽然好吃,但老师舍地瓜而取玉米也是人之常情。  
 
  另外,今年艺术硕士几个方向里,02电视策划方向竞争最激烈,其他方向竞争程度相当。不过考研都是有“大小年”的,就是今年这个方向激烈,可能明年报这个方向的人就少了,其他方向反而会变得激烈。所以大家在选择方向的时候,不要自作聪明地揣度哪个方向人少、好考,这种揣度是没有意义的,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向,你才会无怨无悔。
 
        考研是场硬仗,也算得上人生的大事,你的态度决定着回报。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到底,不抛弃不放弃,踏踏实实复习认认真真考试,相信终会有满意的成绩。

院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