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信息网【官方站】—国内主流考研网站,考研信息第一平台!

考研信息网【官方站】

关于19考研调剂的深度解析

摘要:  调剂工作是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满足考生多元志愿选择,保障考生权益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

  调剂工作是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满足考生多元志愿选择,保障考生权益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报考人数不断增加,调剂人数也越来越多,调剂工作也面临诸多新的问题。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专门针对调剂环节发布了《关于做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工作的通知》,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发挥调剂制度的作用,完善研究生招生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调剂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一、当前考研调剂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报考情况失衡

  从近几年的考研情况看,考生报考时多选择位于北京、上海地区的高校或双一流高校,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或非双一流高校的报考人数相对不足,且考生来源层次相对较低。一志愿报考出现明显的校际失衡和地区失衡现象,在高校招生计划有限的条件下,考生扎堆报考的结果就是调剂考生不断增多,诸多高校调剂录取比例逐年扩大,一志愿和调剂报考比例也出现失衡。失衡的直接结果是,一方面部分高校一志愿考生过多,招生考试工作任务增大,尤其是初试自命题工作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另一方面,其他高校报考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调剂工作矛盾相对突出。

  2.高校招生选拔功能弱化

  研究生招生考试是高校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方式,承载着选拔人才的重要功能。但在一志愿报考情况失衡的情况下,对于那些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高校或专业,往往首先要考虑如何完成招生计划的问题,为此,一些学校可能会在初试时降低自命题科目的难度,从而确保本校一志愿考生的过线率,也可能会在复试时降低选拔标准,复试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从而导致生源质量进一步下降,当生源数量都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时,又怎么能够更好地选拔考生呢?结果招生考试的选拔功能相应被弱化,反而增加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难度,当然,这也是无奈之举,如果完不成指标,可能会有其他,

  3.调剂功能错位

  调剂工作本应是对一志愿报考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其主要功能是针对考生一志愿报考时的非理性选择或信息不对称所造成报考偏差的调节,是给部分扎堆集中报考并被差额掉考生的一次再选择的机会。其特点应该是小范围、小规模、理性选择。

  但近几年,考研调剂已然演变成了考生大规模、大范围、多目标的重新填报志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时间紧,学生赶,成本大。从分数线公布到调剂复试,时间短,考生选择调剂院校也往往比较仓促,很多考生为了提高调剂成功赶铝,往往是同时填报多所高校,匆匆上阵,多地连续奋战,而学校为了调剂考生可能会组织多批次复试,学校和考生均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成本。

  第二,高校抢生源现象明显,调剂录取程序不甚规范。部分生源不足的高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往往在调剂时想尽办法抢夺生源,甚至采取未复试先录取的方式,程序不规范,往往引发考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

  第三、考生多志愿报考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考生在调剂系统中可同时填报3所高校,如果3所高校复试时间不冲突,考生为了提高调剂成功率,一般会参加所有高校的复试,且在面试中一般都会表达强烈的调剂意愿,如果3所高校都希望录取该考生,该考生势必会选择一个最中意的高校,那么其他2所高校又要组织其他考生复试,也很可能会因此错过其他考生而浪费指标。

  二、调剂问题的经济学解析

  1.考生理性人选择的直接效应

  “理性人”是经济学中的概念,简单说,是指人利用自己的有限资源为自己取得最大的效用或效益。考生报考时选择院校的决定和动机完全符合理性人的特征。对于考生而言,在考试科目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辛苦复习考研,为何不报考一所更好的学校奋力一搏呢?考上一所经济发达地区的双一流高校,既能改变学校背景出身,享受更好的资源,又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为以后找工作创造更有力的条件。即便一志愿考不上,也有很大的机会调剂到其他高校,不至于无学可上。这必将导致会有越来越多的考生选择集中报考发达地区的双一流高校,调剂规模也会成扩大趋势。近几年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的在线调查统计数据(2019),接近70%的考生将学校层次作为报考的首选因素,超过半数考生读研是为了改变学校背景出身。在报考时会选择报考双一流(985/211)高校。而从这些考生的本科就读院校从就读院校性质上看,非“双一流”高校占比超过80%,一方面跟非“双一流”高校学生总量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普通高校毕业生读研意愿更强。

  

\

 

  调查结果还显示,地域情况是考生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考生选择报考的院校多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等地区,这些地域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有良好就业环境,机会也相对更多,所以更受考生青睐。

  

\

 

  可以说,考研调剂人数逐年增多且调剂比例逐年扩大,是考生一志愿扎堆集中报考经济发达地区高校或双一流高校的结果,这种情况是考生理性人选择的直接效应。

  2.教育领域垄断竞争特征的充分体现

  经济学中还有一个概念,是垄断竞争市场。处在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企业,其垄断程度高低通常与其经营效益的好坏为正相向关系。如果企业的垄断程度高即竞争程度低,企业在市场上就处于优势地位,就能取得较理想的经营效益。因为垄断程度高源于产品的差异性大,即产品具有目前市场上同类产品所不具备的特色,客户如果对这种特色产品有偏好,只能向该企业购买,这就形成了局部的卖方市场,对企业经营非常有利:一是产品能迅速销售出去,二是企业对产品价格有较强的控制力量,有条件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差异性小,替代性强,竞争性高,那么垄断性必然低,企业在市场上就处于劣势,经营比较困难。

  

\

 

  当今,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恰如一个垄断竞争市场。在863所研究生招生高校中,原985高校39所,占比4.5%,211高校116所(含39所985高校),占比13.4%;双一流高校137所,占比15.9%。这些高校在资金、政策、资源等方面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大力支持,拥有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其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学术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竞争力更强,提供的教育服务水平更高、更优质、更有特色,因此也更能吸引考生。而其他高校因在资金、政策、资源等方面获得的支持远低于双一流高校,鉴于其自身教育资源的限制,能提供的教育服务水平远低于双一流高校,可替代性强,在吸引考生尤其是优质生源方面要远不及双一流高校。

  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垄断程度较高的企业,提供了更有特色更优质的产品,客户为了满足需求只能从该企业购买,形成了局部卖方市场。双一流高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也处于优势(垄断)地位,考生为了获得更好更有特色的教育资源,为了改变学校背景出身,为了有更多的机会找到更好的工作,集中选择报考这些高校也就不足为奇。这正是高等教育领域垄断竞争现状的充分体现。

  3.教育主管部门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

  经济学中的不均衡发展理论认为,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实现平衡发展是不可行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所有的经济部门和所有地区,而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联系效应大的产业,以此为推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我国从985 211工程到如今的双一流建设工程,就是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双一流建设方案”,一批重点高校和优势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逐步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虽然双一流方案出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但首批双一流高校中包含了全部原985,211高校,地区和校际的不均衡仍在比较明显,东部省份高校数量整体多于中西部,尤其是优质高校数量远远多于中西部高校。以双一流高校为例,137所双一流高校中,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四个省市的双一流高校共计66所,占比了48.2%,中西部最多的湖北、四川、陕西三个地区双一流高校共22所,占比16.06%,总数还不及北京的33所,中西部去除这三个省份,其他地区的双一流高校分布更加不均。无论是985、211高校还是双一流高校,对于考生报考选择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

 

  结果是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在吸引人オ、优质生源等方面优势明显,优秀的考生毕业后多留在当地工作,又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进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考生,对这些地区和高校形成了了良性循环,但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情况则恰恰相反。

  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导致了高等教育领域垄断竞争局面的出现,这种情况下,考生报考时会作出理性人选择,其结果必然会导致调剂规模的不断扩大。

  三、对策建议

  1.实现均衡发展,缩小地域差异

  缩小地区经济差异,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但中国地理面积大,情况复杂,地区均衡发展短期内是难以实现。

  2.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解决研究生教育校际失衡,地区失衡问题。双一流高校的师资、科研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也可以在校际间实现共享,让非双一流高校的学生也可以享受到相应的优质的教育资源。

  3.完善招生制度,引导考生报考

  可以通过改进研究生招生制度,引导考生合理选报学校,避免出现大规模调剂问题。

院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