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信息网【官方站】—国内主流考研网站,考研信息第一平台!

考研信息网【官方站】

考研政治形式与政策:大国关系

摘要:万学海文  1.冷战后大国关系的深入调整  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大国关系的调整,主要的是两极格局崩溃的结果。  第二,20世纪90...

万学海文

  1.冷战后大国关系的深入调整

  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大国关系的调整,主要的是两极格局崩溃的结果。

  第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调整,主要是各大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为寻求有利于自己的国际环境和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和秩序中的有利地位而进行的。

  第三,科索沃战争、“9·11”事件和美国入侵伊拉克等重大国际事件推动了大国关系的进一步调整。

  第四,新世纪初,大国关系的调整增加了新角色——印度。

  2.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

  (1)实用主义主导了大国关系的调整,冷战结束后,各大国关系的调整都根据国家利益,而非意识形态。

  (2)大国之间基本上不互为战争对手或者不明确地将对方视为敌人,尽力避开公开队战。

  (3)大国之间既互相借重,又互相制约,既互相合作又彼此争夺,是当今大国伙伴关系的主要内容。

  (4)美国是大国关系调整的中心,其他大国关系的调整受美国的影响。

  (5)不存在其他大国联合起来反对美国的前景。

  (6)世界次等大国在大国关系调整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

  3.中国与大国关系

  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总体外交战略布局。

  大国之所以是关键,至于其是决定国际战略格局与影响中国外部环境的主要因素。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在“大国是关键”的外交布局上“稳中求进”,首倡“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是对历史上反复出现的霸权国家与崛起国家之间零和竞争、相互对抗乃至兵戎相见所谓“定律”的根本否定,是中国当代领导人从新的全球化时代背景出发,顺势而为、与时俱进的开创性战略思想,不仅完全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而且充实完善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也展现了中国致力于其他大国和而不同、相互包容、共同进步的善意诚意。

  (1)中美关系

  1993年上台的克林顿政府对中国提出接触与遏制并行的主张,但在1995年李登辉访美的冲击下,中美关系跌至谷底,克林顿重新思考对华政策,开始体现出全面接触的态势。双方确认了中美关系赖以维系和发展的新基础:以互利的经济贸易关系为核心、以贸易和安全方面的合作为支柱。1997年江泽民访美,1998年克林顿回访,双方宣布致力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继续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

  2001年“9·11”事件导致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调整及对华政策的转机。2001年以来,中美高层互动常规化,协商平台制度化,军事交流全面恢复,体现出互补性、合作性、建设性、竞争性、创新性的特征,一种复合的、相互依赖的双边关系正在形成。但美国对华政策具有两面性的,其认为中国崛起已成为美国面临的主要国际挑战,在安全战略上对华防范心理明显,在对华交往中积极施加影响,力促中国社会制度及内外战略朝着美国所期望的方向演变。

  2010年以来,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美国朝野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展开攻击,施加种种政治压力;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达赖喇嘛等事件使中美关系急转直下。为控制冲突升级、避免危机发生,中方一再做出努力。

  自2011年以来,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是中国的周边环境更加复杂化:

  首先,中国周边的军事安全压力正在增大。其次,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面临日益增多的变数。再次,中国在地缘经济上面临新挑战。

  2013年6月7日至8日,应奥巴马总统邀请,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与奥巴马总统举行了会晤。此次会晤不仅是两国政府换届后中美元首第一次面对面接触和交流,也是中美高层交往的一个创举。

  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习主席在会晤中作了精辟概括:

  一是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

  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

  三是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关于如何将新型大国关系的精神贯彻到中美关系的方方面面,习主席提出了四点建议:

  第一,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我们愿同美方加深对彼此战略走向、发展道路的了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防止战略误解误判。我们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邻盗斧,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对方。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第二,坚定不移推进合作共赢。合作是实现利益唯一正确选择。要合作就要照顾彼此利益和关切,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可以成为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中美冲突和对抗,对两国和世界肯定是灾难。

  第三,妥善有效管控分歧。中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存在不同看法、存在分歧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管控。最关键的是双方应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采取建设性方式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努力把矛盾点转化为合作点。

  第四,广泛培植人民友谊。国家关系归根结底是人民之间的关系。中美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230多年前,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跨洋过海首航中国。150年前,数以万计的中国工人同美国人民一起,铺设了横贯东西的美国太平洋铁路。70年前,中美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并肩奋战,共同捍卫了世界和平和正义。在那场战争中,数以千计的美国将士为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们不会忘记美国人民为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赢得自由和独立给予的道义支持和宝贵援助。

  (2)中欧关系

  1989年之后,德法英追随美国制裁中国,在人权、售台武器、香港回归和西藏等问题上挑起纷争,与中国的关系跌入低谷。1994年中欧签署政治对话会议,双边关系开始有所改善。

  1998年欧盟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同中国建立全面的伙伴关系》的公报,强调鉴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政治经济地位日益稳固,欧盟将中国视为世界伙伴,予以全面接触。同年中欧建立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确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2007年以来,中欧关系进入敏感期,在政治、经济、地缘、文化、生态等各层面出现矛盾冲突。中欧矛盾突显的国际背景在于美国有意识地修复欧美关系,欧洲队中国的战略需求开始降低,其深层原因却是结构性的,即中国迅速发展给欧盟带来经济上、战略上的冲击,欧盟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前景开始不适应。

  2010年中欧建交35周年,也是中欧关系大发展之年,主要有三大亮点:

  第一,高层互访频繁。第二,经贸合作成果丰富。第三,人文交流活动丰富多彩。

  当前,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依然严峻,经济增长仍处于衰退之中,欧盟为摆脱危机一再乞灵与贸易保护主义,包括针对中国的太阳能产品等滥用“反倾销”制裁。在2014年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先后访问欧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世界局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国际关系更加扑朔迷离的情况下,中欧之间的互利合作与频繁交往,加深了彼此的理解,增进了双方互信,为中欧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更加坚实。

  (3)中日关系

  冷战后,日本外交战略出现转型,国内政治走向右倾化。1992年日本最早提出了“中国威胁论”。从1993年开始,注入关系进入摩擦期,出现“政冷经热”的态势。日本走上了与美国联手牵制中国的道路。

  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发表联合新闻公报,同意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发表了《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就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2007年12月27日一30日,前任日本首相的福田康夫访华。2006年10月之后,随着两国高层频繁互访,中日关系出现转机,双方确立了构建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

  2010年,日本右翼不时制造事端,侵犯我国钓鱼岛。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是日本右翼势力把钓鱼岛争议作为切入点,肆意对中国进行挑衅。2013年安倍内阁上台以后,在钓鱼岛问题上继续胡搅蛮缠,不断发起挑衅。日本首相安倍在2014年香格里拉对话会开幕式讲话中,一方面含沙射影地指责中国试图以实力改变现状,另一方面表示日本要“在促进亚洲和平进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将“全力支持东盟各国”,试图通过“拉帮结派”将更多的国家拉入到自己的羽翼下,孤立、打击中国的意图昭然若揭。

  2015年7月16日,在主要在野党缺席的情况下,由执政的自民党控制的日本国会众议院强行表决通过了日本政府提交的新安保相关法案。新安保法案的核心是解禁集体自卫权后扩大日本自卫队在海外的军事活动,这是二战结束以后日本安保政策的重大转折。日本政府一系列否认历史,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密集动作,不仅向国际社会传递出危险的信号,也使中日两国关系持续恶化。日本若不真诚而深刻地反省其侵略战争给亚洲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将永远走不出历史的阴影,日本同亚洲邻国的关系将没有未来。中方郑重敦促日方切实汲取历史教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尊重亚洲邻国的重大安全关切,不要做损害中国的主权和安全利益、危害地区和平稳定的事。

  (4)中俄关系

  苏联解体后,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解决了两国关系的继承问题。1993—1996年江泽民主席和叶利钦总统实现了互访,进一步肯定了中俄之间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元首郑重签署了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声明。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两国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密切协作、相互支持的精神,建立了元首每年互访、总理定期会晤、外长经常磋商等机制,高层领导人互访不断。

  2012年3月5日普京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后表示:中国是俄罗斯的好邻居、好邻邦、好朋友,两国关系建立在两国根本利益的牢固基础上,发展水平是前所未有的。目前,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加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和协调。俄罗斯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愿意同中方一道,加强经贸、科技、能源、航天等各领域务实合作,促进人文交流和民间交流。

  习近平主席上任伊始的首次出访,便是于2013年3月22日一24日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这表明中方高度重视中俄传统友好关系,把中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政策优先考虑方向,体现了中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内涵,凸显两国关系的高水平与特殊性。

  此次访俄,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5年内俄对华石油出口将由目前年均1500万吨增至5000万吨,中国将成为俄天然气最大出口国。俄希望借中国之风吹动俄经济之帆,而俄为中国提供更多石油,也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这是一个双贏的结果。

  两国元首会谈广泛涉及中东问题、朝鲜半岛局势等热点,在叙利亚、伊朗、朝鲜核问题上达成共识,并讨论了如何进一步深化在联合国及上合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多边框架内的合作,反映出中俄在国际问题上持有相同或相似立场。

  2015年两国元首会晤频繁。5月9日,习主席应邀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盛大庆典并对俄进行国事访问。9月3日,普京来华出席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和相关活动;年底,两位元首还将在亚太经合峰会和G20峰会期间会晤。

院校推荐